技术答问
您当前的位置: 主页 > 技术知识

太详细了!手把手教你二次布线工艺

发布时间:2021-05-12 17:26:16   点击次:    东莞雷正电缆桥架有限公司

 

1、适用范围

本工艺适用于各级电压等级变压器端子箱和高低压成套设备二次回路配线。

2、配线工艺流程

3、技术要求

3.1严格依照二次图纸要求、按工艺文件要求、按技术标准要求制做,接线要准确,途径要简捷,布局合理、横平竖直、美观大方、牢固清晰。

 

3.2选用的二次导线应采用电压不低于500V铜芯塑料绝缘导线(BV、BVR)其截面要求电流回路采用2.5m,电压回路采用1.5m ,其颜色一般为黑色,安全接地采用绿双色导线,截面不小于2.5m,电子器件小电流、低电平允许采用小于1.5m ,但不得小于0.75m 。计量回路当电力和设计部门有特殊要求时,电流回路为4m、电压回路为2.5m、零线为2.5m,且颜色分别为:A相黄色、B相绿色、C相红色,零线为蓝色配置。

3.3二次回路的线束布置一定要有规律,原则上应以活动门铰链侧由上而下,布置做到合理、牢固、安全,分流的线束应做到横平竖直、层次分明、整齐美观,除必要弯曲(如转换方向)外,不能有弯斜、扭曲的现象。捆扎方式要规范、牢固可靠、均匀。

3.4 所有的门应有可靠牢固的接地装置(接地柱),应与柜体柜架构成一个良好、安全接地体系。装置采用螺栓不能小于6mm,且接地点上应平整、光滑、无漆渍、无锈痕,连接的导线不能小于2.5m(建议采用不小于4m裸铜软线)的绿双色软线。

 

3.5二次回路的线束不准在导电部件敷设,高压柜线束与导电部位的净距离3kV不小于75mm,6kV不小于100mm,10kV不小于125mm,35kV不小于300mm。导线线部裸露部位之间及裸露部位与金属框架的电气间隙应不小于4mm,爬电距离应不小于6mm

3.6电器元件上接点一般只连接一根导线,必要时允许连接二根,其工艺要求应符合以下要求,所有接点与导线连接时应有防松措施,拧紧后应有2~5扣螺纹,所有的紧固件(螺丝、垫圈、螺母)均应为镀锌件。导线中间不允许有接头。

 

3.7电流回路的连接应通过端子连接,且端子应为试验型接触良好的端子,同时电流回路应有可靠的接地,方式应符合相关要求。所有端子间的连接应采用专用连接片连接。

3.8为了保证接点的安全可靠,所有导线(除单根导线需做羊眼圈外)应有冷压接头(冷压线鼻),冷压接点选用的规格与制作应符合其工艺要求。

a) 预绝缘端头与导线的冷压接后尺寸见图a。

b) 管形预绝缘端头与导线的冷压后尺寸见图b。

c) 裸端头与导线的冷压接后尺寸见图c。

d) 触针式端头与导线冷压接后的尺寸见图d。

3.9为了严肃二次图纸与实物的一致性,便于有关部门验证及维护的方便,所有导线端头与元器件应有明显正确的标志,即导线的标记套、元器件符号牌。导线标记套的规格应与导线线径匹配,接线后的方向应与图纸一致,元器件的符号牌粘贴位置应醒目、正确、美观,便于观看与核对。

 

 4、配线的准备工作

4.1 领取图纸,技术规范资料(规范书),并将其消化和策划。

4.2 按图纸领取元器件及各种规格导线和辅助材料。

4.3准备好必需的辅助材料如梅花螺丝刀,吸盘,压线钳,钢板尺,BVR铜线,扎带,冷压端头,斜口等.

 

4.4然后按照盘面布置图安装元器件如指示灯和转换开关等,并且在各个元器件下粘贴标签(标签长度为15mm,字体为4:3)标签应贴在同一条直线上如图所示

 

4.5然后用工具(工具的宽度为13mm)画线如图A所示,对于单排贴吸盘的指示灯粘贴吸盘时距离应大于工具的宽度大约20-22mm

4.6、确定所画线平直后进行粘贴吸盘如图B

 

4.7根据导线规格选择号码套管,并按图纸及配线的先后次序打印标记套(回路标号),标记套(回路标号)应清楚、牢固、完整不脱色,编写元件符号牌要求字迹清晰端正,不得涂改、不褪色。

4.8按图纸与规范书的要求领取并核对元器件型号规格和安装位置。

4.9所有接入电器元件的导线端头均应套入号码管(标记套),除电器元件本身连线外,号码管套入导线后的阅示方向原则:站在产品正前方:水平方向从左到右的读入方向;垂直方向从下到上的读入方向;若为屏后走线时,站在屏后观看与屏前相同,号码管原则上应先套入回路号,然后套入对标记套,导线两端头的标记套应与二次图相符,方向一律按下图所示方向:

 

5、下线工艺要求

5.1下线前应根据装置的结构形式,元器件的安装位置完整地构思确定线束的走向,有几个分支及交汇点以及固定、包扎的方式,然后按导线行走的途径大致量出导线的长度,同时应考虑每一个接点接成弧形圈所需的长度,放50~100mm的余量后剪下所需导线,两端再套上标记套(号码管)。

 

 

5.2用于二次回路的导线一般采用单芯硬线(BV),在经常受弯曲处如插头、过门线均采用多股塑料绝缘软线(BVR)。

5.3 抽屉式成套开关设备应采用铜质多股塑料绝缘软线(BVR)。

5.4 过门线下线长度应能使门打开到极限位置而不受拉力影响。

 

5.5 插件及抽屉内凡采用软联接的插头座下线长度应保证插头能有充分插拔余量如图。

 

 

5.6 装有电子元件的控制装置二次线应考虑到远离一次回路,以防干扰。

5.7 用于二次回路的导线颜色及线径:设备内部敷设一般用黑色,安全接地用绿双色线,接地线不得小于2.5m,计量回路除电力和设计部门有要求时,电流回路一律用4m,且用(A相)、绿(B相)、(C相)、淡兰(N) 色线,电压回路一律用2.5m,颜色同上。常规的电流回路用2.5m导线, 控制保护回路为1.5m,连接电子器件的小电流低电平电路允许采用小于1.5m的导线,但不得小于0.75m(推荐采用1m如微机上)。

5.8二次线的敷设应考虑到不得占用一次施工路径及供用户引进引出电缆的空间位置,并注意留出适当的空位以保证与裸母线之间有足够的安全距离,并要注意避开元件的喷弧范围。

 6、端子安装与固定

6.1 开关柜内端子应集中安装成排,按端子的数量可排成单排或多排端子,位置垂直从上到下,柜顶从后到前,水平从左到右(正视);接线应与二次图纸一致性。

 

6.2端子排安装位置:高压柜应装于仪表室内,低压柜一般型应装于门链侧垂直安装;抽出式低压柜进线、母联柜应于铰链侧垂直安装,特殊情况(无法垂直安装)允许在主开关上侧合适位水平安装,但应注意飞狐距离及导电部位距离。

6.3端子装配时,始末两端必须装以挡板,不同安装单元的端子排也应在始末端安装挡板。端子排上逢5遇10应写明其顺序号。

 

7、行线、接线工艺要求

7.1 行线方式有完全行线槽行线行线槽与成束捆扎混合行线成束线捆扎行线等型式,推荐采用行线槽行线方式。

 

7.2行线时自上而下地将线束理成塔形或多边形(线束太大时也可理成圆形),然后分路,并将上下笔直的线路放在外档(往往是主干线的最长线束放外层),将中途要折弯的线路顺序放入内档,尽量避免线间和层间交叉,特别是顶层必须理直,这样线束从始至终被整齐的顶层盖住易于美观,接线头从线束下或中经背面绕过线束成弧形接入配件接线桩,线头拉出的根部必须捆扎。如下图:

7.3二次回路的导线线束敷设过程中需要弯曲转换方向时,用手指进行弯曲后再直或横行走,不得使用夹咀或其它锋利工具弯曲,以保证导线绝缘层不受损伤。当线束过大确实需要借助工具弯曲时,应选用不带棱形钳齿的工具进行。

 

7.4线束分支处原则上应遵从小线束服从大线束的原则,即一般情况不改变主线束的走线路径,小线束通过横或竖折弯方式从大线束中分出,线束折弯处两边就近必须捆扎。线束在行线过程不允许出现有斜拉现象,除过门线及部分要跨越障碍的场合外一律采用或竖或横的两种行线方式。且所有扎线处不得有凹凸不直或有歪斜现象。如下图:

 

7.5用行线槽行线时行线槽应敷设在柜(箱)的两侧或底部,若是元件布置排列明

显和线束较多时也可在中间敷设,装于引出线的下面,行线槽的安装部位一般以垂直和水平为主。

 

7.6 行线槽的安装应采用尼龙铆钉或其它绝缘件进行紧固,行线槽出线口不允许

有毛刺

 

7.7当用缠绕管捆扎时,对固定的线束选用的缠绕管其内径是线束的二分之一左右,活动的线束选用的缠绕管其内径接近线束的外径。

7.8 缠绕在线束上的缠绕管其间距约为缠绕管本身的宽度。

7.9 对1.5m㎡及其以下的导线线束,应采用全长包扎,对2.5m㎡及其以上的导线线束,可采用分段包扎,包扎时每隔100~150mm左右均匀地扎一段,每段约5圈。

 

7.11 捆扎带的抽紧程度以线束被捆线基本抽紧为准,不能损伤导线的绝缘层,抽紧捆线后留2mm左右,多余的用斜口钳剪去。

7.12捆扎好的线束应逐段立即填入扁形线夹,拉直结束拧紧线夹,边扎边固定直至全部结束,线夹夹持部的线束应先用塑料胶带包扎妥善后方可填入线夹固扎线间距应尽量统一,线夹固定后的线束应无晃动现象。

7.13 线束最多不得超过24根,每层最多不得超过6根,如实际需要较多根数时,尽可能采用行线槽方法,为保证线束美观整齐,应在各层线间垫上硬质卡纸或硬质塑料薄片,卡片宽度根据每层线列实际宽度确定,以不露线束两侧导线为界,该位置应有扎线捆扎牢固,线束粗细可按实际导线根数确定,一般为单层二根,双层四根至六根,三层九根至十二根,四层二十至二十四根。见图B:

 

7.14 二次回路的导线线束不准在导电部件和元器件本身上固定和敷设(框架式断路器除外),也不许直接敷设在金属铁板上,必须腾空3~5mm或导线包以塑料绝缘带,采用支承样板铁条敷设线束时,样板铁条必须包以塑料绝缘带。

 

7.15 在经过包扎的样板铁上敷设线束的包扎应按如下:

a)先用塑料布一端插入线束中间加以抽紧。

b)将导线整齐排列成多边形或塔形。

c)然后包扎2~5层,包扎后用捆扎带抽紧,且捆扎带尾朝上,等全部完工后,齐根剪去带尾。

7.16不在样板铁上敷设线束的包扎,将导线理顺整齐排列成近似于圆形的线束,用捆扎带包扎,线束中间的扎线处要均匀,其横向扎线间距不得大于150mm,纵向间距不得大于200mm,扎线处要求扎紧,用手滑动,不得松动。7.17线束在柜内敷设时线束与金属柜体之间应用绝缘线夹进行固定。线夹间距水平方向不大于300mm,垂直方向不大于400mm,离线束转角处30mm左右,必须配有绝缘线夹将其固定。

7.18对角钢结构的箱柜应采用支件在适当位置紧固,并安装线夹,对需在安装板,面板上固定线束的,应在适当位置设绝缘线夹进行紧固。

7.19 导线与线束需要穿过金属板时,必须在金属板的穿孔处加装橡胶圈或齿形带。交流回路的导线在穿过钢制金属隔板时,该回路所有相线(包括中性线)均应从同一孔中穿过。

7.20 绝缘导线不允许贴近具有不同电位的裸露的带电部位。线束与带电体之间的距离不小于15mm。

 

7.21过门的线束两端要用线夹压紧,过门线应套波纹管呈“U”形或“S”形。线束的长度应保证门及导电物件开启关闭时线束不得叠死,在开启及关闭过程中不应擦门框,同时应确保门开启≥120°。

 

7.22 二次回路的导线线端裸露部位之间及导线线端裸露部位与金属骨架的电气间隙不应小于4mm,爬电距离不小于6mm。

7.23 行线时不允许损伤柜体表面涂层,安装和接线过程中不能损坏电器元件。7.24 行线过程中,不允许使任何异物落入元器件内,特别是有触点的元器件的触点间隙内或磁性元器件的线圈间隙内以及断路器和刀开关的灭弧室内,以免引起配件卡死或短路。

7.25 在一般情况下导线不允许弯许多类似弹簧状的圆圈后接线,但接地线和元器件有活动接点的连接线除外,接地线和有活动连接线的圈数限定5圈,如下图:

 

7.26 元件本身引线与导线的连接必须配有接线片或小接线过渡端子,不允许直接搭接。

7.27 行线时如遇导线太短,必须调换,不允许将导线加长。

7.28 产品上所有的接线端子,应根据接线图的要求,标注或套上标记套(回路标号)。

7.29 有接地母线的产品,每个互感器必须下一根接地线至接地母线排上,其余产品互感器相连后必须下一根接地导线到接地螺钉。

7.30 二次线接到元器件桩头时,线不能贴牢元器件敷设或用吸盘固定在元器件上,上线方式也应有序,二次线不能遮住元器件一次接线桩头,应考虑到配件本身的发热及检修拆换方便。

7.31 二次线在敷设途中如遇有金属障碍时,应加以弯曲越过,中间保持4mm以上的距离。如图:

 

8、线头制作及配件上线工艺要求H线头制作:即对线头弯圆或冷压铜制接线端头。

8.1 线头制作时不能使导线的线芯和绝缘层受到损伤。

8.2 剥线钳刃口应与线径相匹配。

8.3压线钳的选择

不同的端头应分别采用相适应的专用冷压接钳。

a) 预绝缘端头压线钳口见图1所示。

 

 b)裸端头压线钳口见图2所示。

c) 管形预绝缘端头压线钳口见图3所示。

e) 触针式端头压线钳口见图4所示。

8.4 线芯与端头配合 

a) 预绝缘端头与导线的冷压接后尺寸见图5。

b) 管形预绝缘端头与导线的冷压后尺寸见图6。

c) 裸端头与导线的冷压接后尺寸见图7。

d) 触针式端头与导线冷压接后的尺寸见图8

 

8.5对单芯导线线头一般采用尖咀钳或圆头钳进行弯成单眼圈,弯圈后的导线其线芯不允许受到损伤,圆圈应基本成圆形且其内径应比电器接点螺栓直径大0.5~1mm,羊眼圈末端距导线绝缘应有2~4mm距离,保证装入接点时垫圈不压着导线绝缘,导线接入接点后,从垂直方向看去不得有线芯弯成的羊眼圈露出;单眼圈呈顺时针接入螺钉。

 

8.6工艺要求

a) 端子的接线均应采用冷压接端头,线芯直接接于电器接线端子只有该接线端子适应于这种方法才能允许。

b) 预绝缘端头压接后,绝缘部分不能出现破损或开裂。

c) 导线芯插入冷压接端头后,不能有末插入的线芯或线芯露出端子管外部以及绞线的现象,更不能剪断线芯。(见图所示)

 

d) 冷压接端头的规格必须与所接入的导线直径相吻合,导线与冷压接端头的配合见本守则的规定。

e) 剥去导线绝缘层后,应尽快与冷压接端头压接,避免线芯产生氧化膜或粘有油污。

f) 压接后导线与端头的抗拉强度应不低于导体本身抗拉强度的60%。不同端头与导线压接拉力负荷值见表。

 

端头规格

与端头配合的导线截面积㎜2

拉 力 负 荷 值,NN

   

预绝缘端头

裸端头

       

0.5.5

0.5.5

60

75

1.0.0

0.75.75

90

120

 

1

100

160

1.5.5

1.5.5

140

220

2.5.5

2.5.5

190

320

4.0.0

4

275

500

6.0.0

6

360

650

g)针形端头、片形端头和管形端头长度,应根据所接入的端子情况,接触长度应与端子相一致或至少长出压线螺钉;二个压线螺钉时(如电度表),其端头长度应保证二个螺钉均接触固定。(见图所示)

 

h) 触针式端头

j)通常不允许二根导线接入一个冷压接端头,因接线端子限制必须采用时,宜先采用二根导线压接的专用端头,否则宜选用大一级或大二级的冷压接端头。预绝缘端头与二根导线压接配合仍应符合要求,避免出现裸线芯露出绝缘管外的情况。(见图所示)

 

k) 一个接线端子接入二个冷压接端头时,应根据不同的端子接线形式,选择适合的冷压接端头。

① 螺钉串插式平板连接宜采用圆形和叉形端头(见图a所示)。允许两种不同的端头同时使用,且允许不同大小线径的冷压接端头接线,此时大线径在下面,小线径在上面。连接时两端头采用背靠背的形式,相叠或张开相互夹角不小于30º(见图b所示)。

② 螺钉串插式弧形板连接宜采用针形端头或管形端头,也可采用圆形端头。采用两个针形或管形端头时,线径或端头大小应相同。(见图a所示)

③ 平板压接式连接宜采用片形端头。(见图b所示)

④ 弧形板压接式连接宜采用针形和管形端头。但线径或端头大小应相同。(见图c所示)

8.7对多芯导线线径剥头后,应在导线端部压上冷压接端头,具体做法是:用剥线钳剥去5~7mm长的塑料皮,并将号码管套上,打开冷压钳,将冷压钳端子标记向上,放入冷压钳相应的钳口处,把导线插入冷压端子内,然后进行压接,必需加压至钳口完全闭合方可放开,并达到如下要求:

1)压接冷压接端头时,线芯顶端应露出插套0.5~1mm,不带绝缘护套的压接端头,导线绝缘层与插套之间的过渡间隙应控制在0.5mm范围内。

2)冷压钳锥口的中心应对准冷压接端头插套焊缝中心,压痕在无焊缝处。

 

8.8低压抽屉柜接线头一律采用冷压端子。

8.9 同一电器单位应用同一种导线端头制作方法。

8.10 冷压接端头的选用,应根据元器件上接线端头的型式不同而不同:

当电接点两边没有挡板时必需选用TO型冷压如接地线桩头、电线与母排的连接处、CT、PT及大部分仪表上,样式见图:

 

本内容由网友提供,仅供参考
▼ 96.8% 用户还看了,新手更要看:
QQ在线咨询
售前咨询热线
0769-82311842
售后咨询热线
0769-82314391